网站首页 > 工业设计> 文章内容

手绘最流利的设计语言

※发布时间:2016-12-18 10:39:3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陈琳

  愿意与工作伙伴之外的人分享自己的手绘设计草图,甚至把多年的积累草图巨细靡遗,结集出版,这样的工业设计师为数不多,刘传凯正是其中一个。这个出生于中国台湾的“60后”设计师,无论走到哪里,总会随身带着自己的绘图本,以便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

  刘传凯本科学的是与设计不沾边的机械,之后才去美国学工业设计。多年之后,他设计的Compaqipaq、NikeTriax300和Triax50等作品获得日本G-Mark奖、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ndustrialDesignersSocietyofAmerica)大奖、I.D.杂志设计奖,最终使他跻身知名设计师的行列。很多设计师都认为,“半路出家”的刘传凯,设计作品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扎实的手绘功底,以及笔绘不辍的设计态度。而他的两本手绘稿图书,《刘传凯的设计》(CarlLiuDesign)和《革新产品设计》(InnovativeProductDesign)已经成为业界设计师必读书目。

  世博期间,这位华人工业设计师将目光投向了工艺品设计领域。刘传凯的工艺品设计第一炮,是一把名为“夜上海”的檀香扇。在最近举办的“夜上海”檀香扇全球首发式上,刘传凯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仍然把这归功于自己的手绘稿。“毫不夸张地说,手绘稿其实就是设计师的命根子。即使是在设计工艺品的时候,情况也是相同的。”

  一切都从“涂鸦”开始

  “我总是跟我的学生说,想做设计师,就必须从纸上‘涂鸦’开始。”即使有了像iPad这样便携的电脑板,刘传凯仍然觉得,拿着笔、纸、手绘,是设计师最基本的武器。“因为,手绘草图是表达设计师理念最直接、最方便,也是最经济的方法。”

  “上世纪90年代,我在美国加州的帕沙迪纳艺术中心大学学习,老师每周都会布置一个命题作业,比如为特殊人群设计一款手表,或者为某个知名酒吧定制一把椅子。”接到命题之后,刘传凯便会一头扎进涂鸦世界——用简练的线条先把外形勾勒出来,然后在上面做一些简单的标注,用一个词或两个字扼要地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然后为作品上色,从数十张、上百张作品中选出最中意的一张给老师评分。“不求很漂亮,只要清晰简练,一看就能让我想起脑海中曾经出现过的灵感,就可以了。那个时候,我每周至少要画50幅草图,多的时候甚至要到达上百幅。”

  “设计Compaqipaq、NikeTriax300和Triax50这些作品时,有挑战,却没有感到很大的压力。因为随手画画已经成为了习惯。”刘传凯坦言,这些设计也是从上百张“涂鸦”中挑选出来的。“无论是创造销售奇迹,还是获得评委的青睐,都离不开大量的即兴手稿。”

  刘传凯的这个疯狂的“涂鸦”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每周至少也要画上二三十幅手绘图。“对手绘草稿的看法,设计师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设计师认为手稿很重要,因为它是设计流程的一部分;一些设计师并不经常手绘,而采用其他表达方式。但对于我来说,它是我最流利的设计语言。”

  扇出海派习习凉风

  在绘制第一张“夜上海”檀香扇草图之前,刘传凯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设计扇子。

  在上海定居的这几年,刘传凯并没有安分地像从前那样,找一家诸如摩托罗拉、IBM这样的大公司担纲设计总监,而是悄悄地执行着自己的“中国计划”。“我一直想打造自己的设计品牌和专属设计团队,国外的成本太高了,而大陆的设计市场方兴未艾,大把的年轻设计师走出了大学校门,对我来说,处处都是机会。”

  嗅觉敏锐的刘传凯从中国工艺品设计领域内也发现了一系列问题。“我的很多外国朋友都跟我抱怨,他们很兴奋地来到中国参观世博会,却发现很难买到有上海特色的纪念品。”情况的确如此,无论走到中国的哪个城市,旅游纪念品无非就那么几样——扇子、茶壶、毛笔、丝绸。

  “就拿外国朋友几乎人人都会买的檀香扇来说,在西安、北京、上海,你能买到的都是大同小异的。”刘传凯试着用他最熟悉的设计语言——手绘草图来改造檀香扇的面貌。刚在纸上落下寥寥数笔,他就发现,扇骨的线条和上海的摩天大楼外形颇有几分相似。为什么不把上海的地标建筑融入到扇骨的造型中去呢?这个突然的想法,让刘传凯心头一动,他迅速地把这个想法画在了本子上。

  几经修改,一把融合着黄浦江、外滩、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22个上海地标建筑的乌木檀香扇应运而生。“要我把北京做成檀香扇就不太现实了,因为我在草图上画过北京的建筑,都是偏向于地面的建筑。”刘传凯说,“这把扇子只属于上海,是上海天际线的缩写。”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