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设计名人> 文章内容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发布时间:2016-1-2 21:45:3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去年金秋,从报端上获悉,93岁的原徐州地区行署顾问、江苏省正厅级离休干部、李清溪荣获“老年奉献”。在此之前,耳里早有“李青天”的传闻。我想,党的队伍里好干部很多,这是不辩的事实,但众口称“青天”的人,凤毛麟角,寿登耄耋之年又获大,这里一定有很多故事,值得报道,就决定去采访他。可是,老人不在家,据他女儿说去了邳州。邳州市大院内有他终天之慕的99棵水杉树。于是,我驱车去邳州。

  邳州市大院坐北向南,院内一行行挺拔俊逸的水杉,正值风清气爽之时,实令旷神怡。树下两位老人,一男一女,男的尽力伸开双臂,合抱一棵水杉,女的在一旁笑他太痴。我走近一看,正是李清溪和戴夫人。

  当听说采访他获的情况,老人的抖擞,气度轩昂,红彤彤的脸上特别神采,浓密的睫毛下,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好似将老年的衰弱甩掉背后,留在他身上的苍苍白发和难犯的,健步偕同戴夫人和我走进邳州市老干部局办公室。

  青山着意化为桥

  沂沭两岸添华光,马陵山麓正气张。

  这是李清溪1990年春重游旧地马陵山写下的诗句。

  1949年9月,战争的硝烟即将散去。36岁的李清溪组织安排,解衣卸甲,从上海军管会调到新安县(今新沂市)任县长。经过淮海战役创伤的新安县,到处是天灰灰,地蒙蒙,山秃秃,水浑浑;村庄上,弹痕累累,萧条凄凉;黎民百姓,衣不遮体,食不饱腹。李清溪面对如此,要洗涮战争带来的。

  要致富,先植树。李清溪想起小时候庄上焦拔贡,他喜欢栽树,凡是他家的宅前屋后,院落田头,都栽上树,每到夏日农民收庄稼时,都要跑到他的田头树下乘凉,认为他家富就富在栽树上。李清溪决心要从植树做起。

  新沂市新安镇南五公里处,有座马陵山,面积60平方公里,是苏北平原上难得的自然景观。在那里有历史悠久的花厅文化,有乾隆亲笔“第一江山”的御赠,有许许多多曲折动人的民间传说,有历代名人雅事记载,有宿北大捷指挥所旧址,有陈毅元帅留下的雄壮诗篇:“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戴之奇系蒋介石第六十九师师长),也有李清溪跟随陈毅在宿北大捷中留下的脚印......李清溪回想当年,豪情满怀,决心先把马陵山绿化起来。采取的措施是:封山造林,砍伐;栽植松柏、竹子,保持常绿;建立树木苗圃,为全县绿化提供苗木。当时,是岁,河水尽涸,野草,牛马十死,。李清溪从抓救灾入手,从外地调拨粮食、蔬菜、衣服,抢救百姓的生命。在这困惑的条件下,他又同百姓一道,咬紧牙关,勒紧裤带,从马陵山脚下三里远的沂河挑水栽树。

  马陵山变绿了,李清溪又带领百姓用山上的苗圃向新安县(今新沂市)全县扩展,大搞植树造林。首先把新安镇的街道、院落栽上树,接着又向农村的道、河旁扩展。孰料?天不作美,春天栽的树,到了夏天,暴雨连连,洪水,一场洪水冲没了。新安县地处沂、沭、泗引洪汇合处,每年从山东沂蒙山区泄入的洪水,都要流向新安县,再入黄海。当时河床淤塞,不能顺利渲泄,经常溃堤泛滥,洪水所到之处,庐舍荡然,禾苗。群众流传着一首民谣:西北冒闪头,百姓发了愁,洪水似猛虎,十年九不收。地理逼着实施“导沂(河)整沭(河)工程”,李清溪任总指挥。

  一天,李清溪在工地发现民工们三个一堆,五个一群,光着身子抓虱子。李清溪脑子里一下子懵了。历史上有过“虱处裈中”的典故,喻生活的拘窘局促。当年(1812)拿破仑侵略,最终大败而归的原因是虱子,它传染了斑疹伤寒症。他再走近一看,民工们一个个面黄肌瘦,心里不由得打起寒颤。他回到指挥部,立即向上级反映:一要消灭虱子;二要放民工一周假,养好身子再干。灭虱的请求,立即获得上级批准,中央防疫站很快派卫生队到工地。可是放假一周,上级没有同意。李清溪又亲自找上级力争,说明虱子的危害在于民工们的衣食住行的,要改变,让民工身体恢复健康,需要一周的时间。上级同意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工地。不到一周的时间,虱子消灭了,民工们吃胖了,劲头也足了,工地上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劳动场面。有的民工拉住李清溪的手,流着泪说:

  “李县长,你是青天啊,有你在,俺们还怕天塌下来吗?!”

  李清溪回答说:

  “我的名字叫清溪,现在河道还没治理好,清溪也不够,怎能叫青天?将来,咱们把河道疏通了,四旁栽上树,种植大花园,庄稼大丰收,百姓丰衣足食。到那时,头顶一片蓝天,脚踏肥沃土地,再回头看看,咱流的汗,值!”

  后来,李清溪的名字和他的事业,在3万民工中间演绎成“李青天”。

  天底下没有平坦的直道。当工程进行到同宿迁县(今宿迁市)交界处的嶂山,是岭地,约有2平方公里,52万土石方。民工们手举洋镐,每刨一下,火星四溅,只留下一个白点,就象蚂蚁啃骨头,一点点凿。这时的“李青天”化成了群众的力量。工地上没有一个民工叫苦的,没有一个民工的,仍然保持着热火朝天的气氛。《》的记者了,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报道;电影制片厂的同志了,在工地拍摄;各级领导了,纷纷组织代表团进行问慰。

  苍龙锁住了,李清溪又带领群众在全县大搞植树造林,田园。秃山变绿了,河道旁变青了,天空变蓝了,李清溪的工作也变动了。1956年春天,江苏省委决定把李清溪调到最能发挥他才能的江苏省林业厅工作。从此,他同树木结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

  天下第一水杉

  邳苍大地水杉林,

  绿色长廊胜古今。

  四方来客齐,

  爱我故乡总是春。

  这是李清溪在一九九一年四月游览水杉所感。

  李清溪在江苏农林厅工作时,曾说过:

  “江南好,不就是山青水秀!山青水秀不就是水多树多!老家邳县(今邳州市)是洪水走廊,水多树少,要是变成树多了,不也变成江南了吗!”

  正巧,1957年3月,李清溪从江苏林业厅调任邳县(今邳州市)县长。上任前,他特意找到南京林学院一位教授要一些水杉苗,那教授不愿将“掌上明珠”送人。李清溪又只好向良师益友、院长郑万钧教授请求:

  “我调回家乡工作了,很喜欢贵院的水杉树苗,能不能卖给我一些,带回家乡试种,作为礼物献给乡亲。”

  郑院长笑道:

  “你这份礼物非同一般呀。这类树苗很贵重,界上基本绝种,我和其他几位专家在40年代从鄂北深山里采来的,是中国科学家发现的活化石。”郑院长的话音停一下:“你愿意试验,我可以经管的人忍痛割爱供给一些。但是,不能多,100棵吧。”

  院部人员以每棵5角钱计算,付给李清溪100棵水杉苗。他如获至宝,立忙掏出50元,连声感谢。他辞别尚在南京医院的老母,用蒲包小心翼翼地裹着沾满湿土的水杉苗,沉甸甸地提上了火车。

  贵重的水杉苗栽在哪里呢?李清溪考虑再三,一股温馨情致从心头升起,召开县府大院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动员会,要求将水杉苗全部栽在院内,还“门前三包”:栽在谁门前,谁负责成活。阳春三月,在大院里率先奏响了叩壤的镐音。从此,他每天上下班都要走近看一看。工夫不负有心人。水杉苗沐浴着明媚春光,长出了孔雀毛一样稚嫩新叶,春风拂过,犹如绿羽翩跹。

  李清溪以一种敬业种水杉、管水杉,100棵水杉苗成活99棵。99棵水杉一年一个样,绿得苍翠,绿得深沉,绿得潇洒,拔地向上,俨然象伟丈夫,让古老的生命焕发出蓬勃生机。李清溪为了把水杉发扬光大,绿遍全县、全国、全世界,在林业专家的指导下,开始试插育苗。1959年培育出第一代水杉树苗。先是春日剪干枝扦插,后又试出夏日嫩枝扦插,再试植幼树套盆土扎根分棵。1960年李清溪调任徐州地委任秘书长时,高高的99棵水杉树繁衍出无限新的生命,一代代幼苗遍布各地。

  水杉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1975年,李清溪再次返家乡邳县任县委副,大院内高高的99棵水杉树,冠如绿塔,挺拔俊逸,直插云霄。他喜在脸上,谋划在心头,一种新思在孕育着。

  邳苍原是李清溪的“尴尬”之作。在年代,邳县没有一条像样的公。有一天,省里一位大人物来邳县红旗考察。不料,中途暴雨,轿车陷进泥里,那位领导大发雷霆:“这就是你当县长的政绩!”

  说得李清溪脸上火辣辣的。无奈,到庄上选了壮牛,把轿车抬到耕地用的木托上,一直拉到县城,告别时,那位领导又扔下一句话:

  “限你三个月,修不出一条公来,就撤你的职!”

  压力变动力。李清溪召开干部动员大会修公,北到苍山县百余里,南到睢宁县百余里,构成了贯穿径内南北的动脉。

  17年后的今天,他要这条公变个样。征得领导班子的同意,在邳苍公两旁将杨树更新成水杉。

  水杉是李清溪的命根子啊!

  有一天,他发现邳苍两旁刚栽下的小水杉不知被谁偷去10棵,象火烧火燎似的把公管理找来,命他立即背着粪箕子乔装暗访,一定要查出个水落石出,对者要严加!不容怠慢的管理领令暗访,查出偷树的是徐塘村的一个姓杨的青年农民,他把10棵水杉已经栽在门前,整齐的两行。李清溪知道后,又气又喜,亲自送一捆水杉树给这个姓杨的农民,让他将10棵水杉树重新栽到原来的地方。李清溪看到姓杨的农民真诚地把十棵水杉栽好,当即责成他管理徐塘段的水杉树,按月付资。姓杨的农民激动得热泪夺眶而出。打一儆百。在他这种负责的下,沿途百余里,没有少一棵,没有死一棵。

  1982年,新调来的一位县长,看了水杉壮观景象,顿生满怀敬慕和自豪之情,写下这样一首诗:“欲看水杉树/请到邳州来/百里仪仗队/为君敞。”

  《“活化石”八十里》的作者、《》记者进走在邳苍上,不由得感慨:“举目遥望一线天/绿色长廊无尽头。”“仪仗排兵别样骄,青春枝干指云霄。”

  1985年,日本客人在乘坐京沪航线飞机上看到邳苍的水杉,大为赞赏,并专程前来参观,为“天下第一水杉”。邳州人请著名书法家尉天池为“天下第一水杉”题字,刻在石碑上,作为永久的纪念。

  水杉的矗立起来了,人们对水杉的感情更浓了,不断地扩种,不断地繁育,成材的已达500万株以上,遍布邳州的各个角落,将邳州打扮成“叶茂枝繁随风舞,锦锈邳州第一乡”,风采诱人,美丽壮观。春天,它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夏天,它刺破青天,形如巨塔;秋天,它换上锦衣素装傲霜挺立;即使到了雪花漫舞的寒冬,它身披鹅毛大雪,依旧显得洋洋洒洒。“宾朋来访齐称誉,夹道杉林一线天。”来邳投资创业的中外客人,不吝文墨,尽情呕歌,形成了邳州特有的水杉文化。

  有情树有情。当人们满怀深情地为土地绣上绿装的时候,土地的回报也是的。据邳州气象局提供的资料,由于邳州形成以水杉为特色的防护林体系,改善了当地气候,使干旱延缓了1个月左右,了庄稼正常生长。邳州的水杉不仅在国内有市场,还销售到东南亚、欧洲等几十个国家。

  岠山燃烧绿化情

  离休老人常磋磨,

  当年造林心自乐。

  岠山遍野一片绿,

  优美风光游人多。

  这是李清溪游览岠山后写的一首《老人观岠山》的感怀。

  岠山在邳县和睢宁县两县边陲,是不起眼的小山,长约三公里,宽约2.5公里,海拔204米。岠山古称峄阳山,又称葛峄山。山虽小,名胜古迹众多。李清溪的出生地,就在离岠山有10里远的新李庄(今邳州市议堂镇境内)。在李清溪童年时代,有一件事影响了他的一生。

  一天,他听婶母讲一桩火案。火案发生在1927年夏天,侄子郭子化是个热血青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应聘于岠山脚下的峄阳小学任教,他计划着实业救国的抱负,把巨山绿化起来,借以创办峰黄植树公司。这样,既可以改变岠山荒山秃岭的旧貌,又可以旧的教育方式。说干就干!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郭子化约几个好友到岠山考察,制订实施计划。可是,乡民不知其意,时任邳南一带团团长的宋席珍,心怀鬼胎,:“乡亲们,你们还不知道啊,咱们的岠山出黄金啊,郭子化几个同学,将岠山卖给了外国人,不久就有人开山了,山一开,环山五里以内的老百姓都得搬走,让外国人建高炉淘沙炼金,这一带乡亲们就要遭殃了!......”

  宋席珍这样一,首先激怒了地方豪绅,认为利益损害最大,个个,去找郭子化算帐。宋席珍又拉拢一些不明的乡民,结伙成群,象潮水一样聚拢起来。有的要找郭子化论理,有的要去砸他的家,有的......就在这时,宋席珍来了个乘伪行诈,说郭子化逃跑了。一时群情激愤,满腔怒气又无处排泄,宋席珍乘机带头将郭子化的家放了火。这还不解气,接着又把跟郭子化一同上山的几位同学好友的家也放火烧了。这天,一共有8家房屋被烧,全村变成了火龙,人声鼎沸,鸡犬不宁。宋席珍的气焰无以复加,乘机带人了学校校田。郭子化从此上了道。

  火案在李清溪幼小的心里燃烧起对岠山的炽情,执拗地要去爬山。

  有一天,李清溪终于征得大人的同意,同弟弟一起去爬岠山。登临山头,胸怀大开,感慨不已,当时立下夙愿:

  “等我长大了,一定要给秃山穿上绿衣裳!”

  后来,李清溪上学读书,25岁时,抗日烽火燃烧到内地,他积极参加了队伍,任邳南县古邳区(今睢宁县古邳镇)区长,宣传抗日,组织地方武装。有一次,日本鬼子进行大,他带领着区公所的同志上了岠山,岠山光秃秃的,其中几个女同志被鬼子发现,抓了去,押进了徐州军营。李清溪虽然带领武工队进行了营救,但对光秃秃的岠山“”在心:不仅要消灭日本鬼子,还要把岠山栽上树!

  少则志一而难忘。1957年,李清溪走马上任邳县县长。他对岠山,情有独钟,亲自带领数万干部群众,在山上安营扎寨,在山下打井抗旱。餐风沐雨,披星戴月,一个窝一个窝的掘,一担水一担水的浇,历经一年的苦战,终于将岠山属于邳县2万亩的北坡全部栽上了松柏。

  李清溪上任后的第二年,积极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在岠山召开万人现场会,动员全县群众,大搞植树造林运动。散会时,已到下午两点钟,他到食堂去吃饭,厨师专为他备好了酒菜。李清溪生气地对厨师说:

  “今天我在邳县全县干部会议上动员搞绿化,是为了群众,不要侵占老百姓的一星一点利益。我要是特殊了,就成了带头违言了。这个酒我不能喝!这个菜我不能吃!”说着,他带着一肚子气,独自回了邳县县城。岠山到县城40多里,全是步行。从此,“李青天”的雅号,从那位厨师嘴里传到了社会上,响遍邳县大地,有力地推动着绿化运动的开展。

  他任邳县绿化办公室总指挥,亲自带领干部群众在城山、艾山等10多个山头植树造林。为了大造气势,他还编了一首《植树歌》,通过、文艺演出,向全县宣传。

  一年多的时间,邳县四旁(旁、河旁、沟旁、屋旁)被镶上了绿边,一举创下全国闻名的绿化县。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李清溪光荣地出席群英会,受到、总理的亲切。会议期间,他还特意到同乡郭子化(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办公室拜访,李清溪向郭部长汇报了绿化岠山的实情,郭子化老泪纵横,握住李清溪的手说:

  “了不起!了不起!你替我了却了一桩心愿,我衷心地感谢你!”

  现在邳州岠山的树木,枝繁叶茂,挺拔翠绿,成为邳州南部旅游景点。

  2002年秋,李清溪偕夫人光顾岠山,山下的邳州市八镇的女镇长石启红接待了他。他当着石镇长的面,对当年绿化岠山进行美好的回忆,还向八镇党委提出三点:一要把岠山作为建设发展的龙头,招商引资,把岠山变为旅游胜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二要大力发展个私企业;三要家家户户栽银杏,发展银杏产业。为了将此事砸实落实,还同镇长签下“情感契约”,定期到八镇考察检查。接着,他同陈楼镇、铁富镇、港上镇、戴圩镇、宿羊山镇等10来个镇,签下同样的“情感契约”。

  石启红年轻气壮,不老一代的期望,带领镇党委一班人马,根据李清溪的,进行科学规划,全镇动员,人人动手,再加上招商引资,八镇发生了巨变。2005年10月,李清溪再次到八镇考察时,“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修”。村里的农户住上瓦房,条条道都铺上水泥,道两旁绿树成荫,整齐美观,空气新鲜。当他亲眼目睹商家投资在邳州岠山脚下建成“小萝卜头纪念馆”和新崛起的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时,李清溪抚首往昔,诗兴大发,遂写下《老人观岠山》一诗,抒发出久已积压在内心的情怀。

  中国银杏看邳州

  前人栽树后人享,

  此话原是老文章。

  而今青辈齐发奋,

  建设故乡代代强。

  银杏树,俗称公孙树,意思是爷爷栽树,孙子才能摘果。2004年9月16日,邳州市邀请李清溪参加在港上举行的国际银杏博览园揭幕仪式。他触景生情,由衷地抒发了对银杏的深厚感情。

  世界银杏,中国银杏看邳州,邳州银杏看港上。这绝不是夸张之词。据统计,中国银杏占世界85%以上,邳州银杏占全国五分之一,而邳州的银杏主要在港上。一九九七年,港上被国家农业专家誉为“天下银杏第一园”;2000年,邳州市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优经济林银杏之乡”;2004年邳州港上举办国际银杏节,接纳了国内外银杏专家数千人。银杏节期间,国家林业局的负责同志在大会上了关于建立邳州国家级银杏博览园的批复,举行了万人签名推荐银杏树为国树。从此,邳州银杏走出了国门,踏上了世界。

  提到港上的银杏,凡是上了年岁的人,都知道一九五八年李清溪带领农民栽银杏的情景。有一天,天上下着小雨,李清溪光着头,百姓劝他去避雨,他回答说:“咱们都是一样的,你们不怕雨,我还能怕雨吗?”同群众一起,把港上镇北一条长约五里的公两旁,全部栽上银杏树,银杏树规格、质量要求都很高。今天,每棵高大、粗壮的银杏树,郁郁葱葱,硕果累累,成为港上银杏园中一大壮观。游人留连忘返,啧啧羡美。

  李清溪的银杏情,源于港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九五七年,李清溪任邳县县长,到港上镇去检查工作,发现农户家前屋后都有银杏树,镇里的干部讲银杏树是摇钱树。有一家农民,夫妻俩和儿子分家,什么财产都不要,只要两棵银杏树,一棵银杏树能结几百斤果子,一棵银杏树一年可收入几千元。李清溪听到后,认为找到了致富的聚宝盆,经县委讨论决定,以港上镇为银杏样板,召开干部动员大会,先后在港上、铁富、合沟、陈楼、燕子埠、白埠等乡镇的旁、河道栽植银杏树。李清溪不仅号召栽银杏树,还动员机关干部和家属在大院内栽银杏。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邳州的银杏成为产业支柱,银杏茶、银杏酒、银杏酮、银杏胶囊、银杏食品、银杏保健品、银杏盆景......远销世界各地,成为国际市场的一大品牌,带动着地方经济发展,当地有一首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实情。

  一人一株银杏树,吃喝花销有钱;

  一人两株银杏树,一年一个万元户;

  一人三株银杏树,不愁没钱娶媳妇;

  一人四株银杏树,高楼大厦尽管住;

  一人十株银杏树,一步迈上小康。

  称银杏是“生物活化石”,比恐龙还早。它都是宝,集食用、药用、材用、绿化和观赏等多种用途于一身。李清溪看准了银杏是致富之,在离休后的每一年内,都要到港上、铁富、官湖、红旗、八等乡镇去策划银杏产业的发展规划,签订“情感契约”,定期去信、去电话询问发展的情况。一九九八年底,他和张万瑶(副主任)商量建邳州银杏之事,并委托张万瑶向市委递交一封信。在给邳州市委的信中写到:

  “全市有四十多万户农民,每一户在院内、家前屋后栽植三至五棵嫁接的银杏树,多的不限,五至七年后即可结果,从长远利益看,子孙后代就有了可靠的收入。这是个千家万户的事,工作比较艰巨,只要领导下决心,讲明道理,派干部下去,挨家挨户做工作,落实到位,邳州的银杏就有希望了。”

  这是多么宏伟的规划啊!

  邳州市委接信后,作为一项议程在会上进行决议,并在冬季绿化专门会议上进行布置。事后,邳州市委回复李清溪说:

  “种银杏的规划已经布置下去,行动很有成效,为邳州农村建立银杏打下了基础。请李老放心!”

  放心,这是一种承接,一种责任,一种肯定。不是吗?仅隔六年的时光,邳州银杏建设已经告竣,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定植银杏1410万株,年产银杏果1060吨,干青叶1.2万吨,设计年产银杏叶干浸膏250吨,银杏食品、饮品、保健品500吨,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银杏种苗繁育、银杏酮生产、银杏叶出口和银杏标准化的生产。由此,邳州银杏跨出了国门,冲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李清溪最能放心的是,“而今青辈齐奋发”,老一辈子的绿化事业后继有人,他在丛中笑了。

  采访结束了,笔者谨以刘锡庚(原农业部副部长)题赠作结: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