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设计资讯> 文章内容

如果我是知乎产品经理会怎样设计(改版)APP

※发布时间:2020-9-24 3:53:0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经常用知乎,久了,总发现有一些问题。于是笔者最近在周围人之间做了一个小范围的用户调研,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分析,形成了这篇文章。

  常规的UGC角色分析会把用户分为内容消费者和内容生产者两部分,但是由于知乎结构的特殊性,笔者在这里把内容生产者细化分为内容生产者-问题、内容生产者-回答两类。

  热评,不管是前段事件很火的柳岩伴娘事件还是和颐酒店女生事件,有没有注意到当下热门事件总能在知乎找到问题和答案?热门意味着关注度,关注度意味着影响力,影响力带来相关利益,在当下新闻夸大、微博骂街各处混沌一片的状态下,知乎上的热评相比之下可信度更高一些,这一需求不奇怪。有趣的事,就更不用说了吧。

  有关专业部分的、职业相关的,你是不是仔仔细细研读过?如果让你计算一下,泛泛浏览跟已关注问题花费的时间,哪个更久呢?PC端倒还好,但是APP抽屉式设计是否隐藏的太深呢?

  混的久了,总会关注一些大V,资深专家的动态总能给我们很多。只是提问、回答、点赞、关注、专栏等动态展示在首页是否合适?毕竟还有我们关注的话题和热门回答,时间久了有没有一点点过度打扰和马太效应的味道?

  这一点似乎是知乎成立的初衷了,但是这一需求因正提问者的不被关注是否慢慢水化了?利益倾向、大V提问是否淹没了大部分人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号宣传,越来越多的文案段子。回答者的回答初衷本身就带着利益倾向,这部分是不能避免的。无偿贡献内容,也是为了关注带来的隐性利益。从根源上,我们是不能避免这种倾向的,但是“赞”的重要性,赞与优质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是线性正比,赞的作用是否应该弱化?

  与普通的UGC平台相比,知乎的结构层级应该是多一级的。普通的平台是:动态-评论;知乎是:问题-回答-评论。因而引来的推荐、关注等也相对复杂很多。

  前文已经提过首页热门回答、话题推荐回答、关注人动态之间的结构混乱,而关注的问题、专栏、收藏等同样层次梳理也是难题。

  目前知乎的处理是:热门回答、话题推荐、关注人动态放在首页;收藏在个人主页下的标签里;关注的问题、关注的专栏、关注的收藏、关注的圆桌等统统只能在个人动态中查找。找的时候心好累呢。

  除此之外,在APP部分,抽屉式的设计是不是导致个人关注信息的查找更难了呢?把糖递到嘴边、把糖放在桌子上、把糖放在高高的柜子上、把糖藏在不知道的地方,每增加一点难度,任务的完成度就减少一点。

  不仅是大V动态引起的打扰,还有关注问题后不断有人回答的提醒、关注专栏后新增专栏文章的提醒、关注收藏夹后新增收藏的提醒对不对?

  前面的结构调整和设计调整已经基本解决了问题分析中的(1)(功能模块不清晰、信息查找困难)、(4)(过度打扰)问题,问题(3)马太效应也解决了一部分。剩下的设计思考不再单一针对某个问题,而是整体的做一些设计。

  什么意思呢?比如我是提问者,设置了非匿名状态,但是我刚刚提问后这个设置是锁定的,不起作用的,是匿名的,关注我的人也看不到我提了一个问题,当达到解锁条件后(笔者的设想是:回答数量达到50或100个,这个条件由中心统一设定),才会还原提问者的初始设置,非匿名的显示提问者是谁,匿名的继续匿名。

  比如,当进入一个问题下的回答列表的时候,如果是在没有新增回答时,默认高票在前显示;在有新增回答时,则默认最新更新在前显示。这样就可以弱化回答时间早晚引起的差异。

  或者,我们可以把赞的影响更进一步弱化,如果是在没有新增回答时,默认收藏最多的在前显示;在有新增回答时,默认最新更新在前显示。这样可以使对用户更有意义的内容被看到。收藏是否比赞更有意义?当然,赞一下可以是觉得好玩,收藏是不是有回去细细琢磨的意味?普通用户哪里整天收藏无用的段子对不对?

  这个是另一个脑洞大开的设计,至少笔者目前国内还没见过这种设计:底部标签长按可调整前后,比如,这段时间标签关注部分的内容,就把关注和首页的调换,根据不同阶段需求自己更改。若没有自己个性需求,则按中心默认进行显示。

  脑洞继续深挖:底部标签和标签“我的”里的栏目条之间的可进行(但底部标签“我的”不可动)。什么意思呢,底部标签上拉可以将标签丢到标签“我的”里作为一个栏目条,标签“我的”里的栏目条解锁以后可以按默认放在底部标签上。

  恕我直言,你的改动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的,逻辑不清晰,并没有从整个系统去考虑,期待你更好的作品。

  对作者提出的几个问题是赞同的,但是改的方式有点简单。然后觉得是作者弱化了一组人也可能是大部分人使用知乎的的习惯:我们不提问、也不回答、只是搜着看着。知乎现有的模式,对这类人的体验是很棒的,随时能追踪问题,也能发现 更多东西。其实鼓不鼓励大众发声这个也是个需要考量的问题,说话的人多了,质量必然下降,会水化娱乐化,就成了贴吧、豆瓣,长远来说是可能不利的

  圆桌肯定要放在发现下面,而且为什么用问题替代了热门和推荐,添加一个标签栏是专栏意义也不大。作者你从内容格式自下而上思考没问题,但从用户需求出发,自上而下考虑来说,你给出的答案并不好。还有不使用APP,可以尝试下iOS beta版,看下知乎改版最新方向(私信改为一级入口等等)。况且汉堡菜单随着大屏趋势已经越来越少的产品使用了,APP线

  今天了您的文章,有几点要夸你的体会,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很不错的产品经理,第二你算是比较懂内容平台。再就是我觉得问题导向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我觉得知乎现在最大的问题还不光是产品设计上的改进,而是运营上的问题。他们原来的定位要不要,内容的门槛应该怎样设置?怎么能够把隐藏在民间的高手挖掘出来又不会让内容太水?怎么照顾这些大V,怎么让用户得到更好的体验?用户快速增长期是这样的,但是运营的应对能力确实不尽如人意。产品重新设计更应该慎重,先把运营思调整到位以后再来逐步调整,不能一步到位,变化太大用户会不适应。我也是做内容的,希望多交流。

  知乎注册以来是伴随着这些问题的,运营方面也确实应该加力,不过非知乎内部人员,所以只是自己针对设计方面的一些思考进行了相关改动,如果实际是自己手下的产品,肯定是每一个改动都牵扯到各层关系需要进行多方考虑的,各个步骤一个都少不了。

  其实我心里一直觉得知乎的发展还有一个重磅,答主们的权益保障问题。前几天知乎的法务有关于微博抄袭之类发声明,后续进展还不知道,但是事后的保障总觉得不是那么可靠,各种号呢?这一环不做好,积极性很受打击的。

  2大V和小白,只是某块东西擅长与否作出的界定,而人生之大,每个人都是一座图书馆,没有人在方方面面都是大V,也没有人在任何一方面不是大V吧。削弱影响是为了减少用户打扰。

  3对于问题的筛选和把握是最中心的一环,锁定的设置是为了从中拆掉利益环,而转为线马太效应并不适合知乎,因为它要的是每个人的精华分享,三人为师。

  其实用你的那个框架类似于苹果的navigation bottom bar 是没问题的,但是作为抽屉的话,你不能把内容分的太散,我到时候觉得现在知乎的设计是挺舒服的,除了有一些浏览过的信息和未浏览的信息没有很好的为我筛选出来,让我觉得不爽。

  还有我其实一直认同民间有大神,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大神,所以,知乎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运营,而不是设计,所以知乎运营的目的一直是,挖掘那些深藏不露的大V,把更优质的内容展现给小白用户,小白不是不重要,知乎不是人人分享的地方,那个是贴吧。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以产品经理、运营为核心的学习、交流、分享平台,集、培训、社群为一体,全方位服务产品人和运营人,成立9年举办在线+期,线+场,产品经理大会、运营大会20+场,覆盖北上广深杭成都等15个城市,在行业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平台聚集了众多BAT美团京东滴滴360小米网易等知名互联网公司产品总监和运营总监,他们在这里与你一起成长。邵逸夫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