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环艺设计> 文章内容

“陆上战舰”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是如何诞生的

※发布时间:2020-1-4 19:57:1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一战爆发后不久的马恩河会战了德军在法国的速胜,也令西线战事进入了漫长枯燥而又异常的堑壕对峙阶段。不过在1914年9月,交战双方的大部分军事专家都认为这种对峙将是短期的,不过也有极少数人对此持有不同观点,其中之一便是英国工兵部队的恩内斯特·斯温顿(Ernest Swinton)上校。这位在英国工兵中以“作风强硬的工程专家”而著称的人物,同时被称作“军队中的作家”,在斯温顿看来,协约队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的战场上开辟道、翻越壕沟并且能够随时摧毁和敌军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一举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

  这意味着,在所需各种技术条件的基础之外,坦克问世所欠缺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也开始生成了,那就是来自军队或者说是战场实际的强烈需求。随着围绕着堑壕的战事的继续发展,英军终于开始关注起农用机械(确切地说就是霍尔特拖拉机)在崎岖面上的通行能力。这种关注产生了一个结果,那就是打造出了基于拖拉机的履带式火炮牵引车,从而开始展现出履带式车辆在战场上的特殊价值。

  在欧洲战场上的英国炮兵们开始感受到履带式牵引车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作家”斯温顿上校觉得自己的军队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履带式车辆收获得更多。他奋笔疾书,向自己的好友、大英帝国国防委员会的一名莫里斯·汉基(Maurice Hankey)上校陈述此见。

  通览了斯温顿的长信后,汉基上校深有同感,于是便在1914年圣诞节过后写就了一份正式的书面材料,以多份复本同时呈交到英国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Herbert Henry Asquith)、陆军大臣基钦纳爵士和海军大臣丘吉尔手中。在这份书面报告中,汉基提出要打造一种体躯庞大,具有防弹能力,由履带式行动装置驱动,车组藏身于装甲战斗室内,以马克沁机枪为武器,可以压倒而直取敌军阵地的新式作战车辆。

  大概是忙于其他事务或者无暇细看,首相和陆军大臣都没有做出什么反应,唯一对汉基充满创意的做出积极回应的是丘吉尔。这位一贯对能够赢得战争的新奇想法感兴趣的海军大臣在1915年1月6日致首相的信中称:以英国的工业能力,制造40~50辆这种作战车辆并非难事。这种车辆一旦投入使用, 可以在夜间突击德军战壕,以其自身重量压垮,履带装置则可以跨越堑壕,车上的机枪火力将敌军火力。这种车辆将在突破敌军第一道堑壕后暂时停顿,等到步兵上来周边地区后,再冲击下一道堑壕。

  就这样,在斯温顿和汉基的力主下,在丘吉尔的大力支持下,坦克开始在襁褓中孕育了。丘吉尔开始积极地推进新型装甲作战车辆的项目。1915年2月20日星期六的早晨,他在自己的海军大臣办公室里召集了一次小型专题会议,应邀到会的人士包括陆军中主管军事运输的海瑟林顿上校、福斯特公司的总经理威廉·特里同、陆军的邓波尔(Dumble)上校,以及著名的军舰设计师坦尼森·德因科特(Tennyson D`Eyncourt),大家一致同意正式组成一个委员会来推进此事,这就是在坦克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海军部陆上战舰委员会”(Admiralty Landships Committee)。考虑到海军部在这件事上的作用,用“陆上战舰”一词倒是相当贴切。

  1915年2月22日星期一,陆上战舰委员会召开第一次正式会议,决定采取的第一步行动是对当时可以获得的各种履带式行动装置进行系统的对比评估。丘吉尔对此要求道:“你们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干起来。”这次会议的另一项是明确了履带式装甲车辆的定位,委员们达成共识,“陆上战舰”的重点是作战,而不是运兵。从这次会议起,坦克这一崭新的事业就算正式起步了。

  到了1915年秋天,设计团队完成了两套并行的方案,根据行动装置的不同,一种被称为“蜈蚣”(Centipede),另一种被称为“1号机械”(Number 1 Machine)。“1号机械”的样车制造进度比“蜈蚣”快,它的履带装置是由福斯特公司的当家人特里同亲自设计的(或者说是改进的),其车体后部装有一对硕大的轮以实现转向,还在履带式行动装置的侧面加装了钢板以隐蔽承季建业 周冰重轮和托带轮,样车完成后“1号机械”得名“小威利”(Little Willie)。按照字面词意来说,这个名称的意思就是“小游民”,而实际上,小威利是威廉·特里同的爱称。小威利也好,小游民也罢,总之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它很快就在位于林肯(Lincoln)的伯顿公园(Burton Park)进行了越野行驶测试,表现得相当不错。

  特里同的设计团队计划为“小游民”配备1门口径为40毫米、发射2磅炮弹的山炮,另外加装6挺机枪,如此的火力配置对于克罗普顿所设想的3英寸炮是一种退步,不过比海军部最初要求的仅仅装备机枪则是一种进步。但是这一配置方案没有获得认可,因为2磅炮对履带式车辆这种大家伙来说太过弱小,而且这种设计不失精巧的山炮还存在供货不足的问题,最后海军部决定在这辆接近完成的“陆上战舰”的车体两侧各配备1门口径为57毫米的6磅速射炮。

  到了1915年的12月6日,与“小游民”平行开发的“蜈蚣”的样车也接近完成,当时它已经在车体结构和稳定性方面表现得比“小游民”更好,因此委员会决定把研究重心全部移到“蜈蚣”身上,而就此叫停了“小游民”项目。

  1916年1月12日,“蜈蚣”在福斯特厂区内第一次隆隆开动起来,第二天便秘密驶往伯顿公园,在那里成功越过了一道堑壕及其他模拟战场实际的障碍物。从那时起,它获得了一个亲和得多也更具象征意味的名称“母亲”(Mother)。1月26日,“母亲”被运往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的哈特菲德(Hatfield),接受军方的正式测试。尽管英国工兵已经在当地的温布利公园(Wembley Park)准备了一系列地貌障碍,但是委员会认为此地根本不适合进行正式的军方测试,因为这个公园“太了”。于是临时把测试场所改在了萨利斯伯利(Lord Salisbury)的私人庄园里,征得主人同意后,工兵们在庄园里赶建了英式和德式的战场障碍,等着“母亲”去克服。

  1月29日,“母亲”第一次成功跨越了障碍,接着在2月2日进行了第二次测试,这次还迎来了许多身居高位的观摩者,包括陆军大臣基钦纳爵士在内。测试同样非常成功,可是大胡子的基钦纳爵士却在中途早早离场,称这场战争是无法靠这些“灵巧的机械玩具”来打赢的。2月8日,“母亲”再一次跨越庄园里的障碍,这次是给御驾光临的英王乔治五世(George V)做表演。展示顺利结束后,激动不已的委员会把当日情况致信报告给丘吉尔,在行文中第一次把基钦纳口中的“机械玩具”称作“坦克”(Tank),这个词在英语词汇中的意思是“水柜”。

  受到各方肯定的“母亲”奠定了接下来三年里英国坦克的基本样式。其外观和“小游民”的方正箱体不同,呈硕大的菱形(让人想起人莫尔的方案),两侧宽为0.52米的履带包裹通体周边,每侧履带由90块履带板构成,这种在菱形车体上的过顶履带正是一战英国坦克的外观标志。“母亲”长9.5米, 高2.5米,宽4米,驾驶舱由厚10毫米的镍钢板构成,车体正面钢板厚12毫米, 车体和后部各厚8毫米,顶部和底部各厚6毫米。除了履带,还在车体后部安装了一对用于转向的轮。一台提供动力的6缸戴姆勒水冷汽油机,被置于车体中部,它在转速达到1000转时的出力为105马力。车体前部内置有两个容量各为105升的油箱。

  在车体两侧各装有1个内置6磅速射炮的炮塔,炮塔向后方开有以铰接方式连接的舱门,从炮塔向外伸出的火炮的水平射界达到90度。每侧的炮塔都被设计成可拆卸式,以便由拖车单独运送以降低整车运输坦克时的难度,每个炮塔单独重量为1778千克,在战场上安装或拆卸需要8小时。选用的火炮是最早源于1885年、后在1915年为英国皇家海军特别制造的改进版哈乞开斯57毫米速射炮,身管40倍径,最大射程6858米,炮口初速554米/秒。辅助武装为4挺哈乞开斯09/13型8毫米轻机枪。炮组共有4人,每侧的火由1名炮长和1名装填手负责, 驾驶员的在车长右侧,在车体后部另外还有2名操作者,“母亲”的车组一共8人。

  英王乔治五世成功视察“母亲”四天之后的2月12日,大英帝国国防委员会成立了坦克供应委员会,专事负责坦克的量产和采购列装,同一天里发出了100 辆坦克的订单。量产型号就是由“母亲”略加改动而来,这就是英国和世界上的第一种正式坦克型号Mark I型。

  

关键词:特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