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室内设计> 文章内容

方形围屋 百年记忆

※发布时间:2022-1-15 18:27:10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在白云区嘉禾街长湴村层层叠叠的民房群落中,坐落着一座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方形客家围屋——崇德堂。300多年前,客家陈氏族人的祖先从梅州五华县迁移而来,在广州北部的水田定居,家族不断壮大富甲一方,随之建起了5座围屋,崇德堂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这座百余年围屋有怎样的故事,崇德堂又珍藏着怎样的家园记忆?近日,记者来到长湴村采访。

  说起客家人的建筑,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福建闽南、梅州地区那散落在山谷中圆形的“飞碟”。殊不知,在白云区均禾街长湴村,就有一座方形客家围屋。

  这座围屋名为崇德堂,坐落于嘉禾街长湴村广新街99号,占地面积1070平方米。据族内的老人讲述,崇德堂始建于1915年,陈氏先人耗时3年花重金才建成这座方形围屋。2010年被白云区公布为区级登记文物单位。

  近日,记者登上附近民房一窥崇德堂全貌,崇德堂坐东北朝西南,分上厅、下厅,布局以祠堂为中心,左右各建两排横屋,呈上下、左右对称的建筑风格。五口天井并排设计,犹如平放在围屋上的五口大碗,人字瓦面结构的屋顶将雨水往“大碗”边缘滴落,形成藏风聚气格局。

  今年49岁的陈氏族人陈耀雄告诉记者,这座崇德堂采用“金包银”建造结构,即该房屋外为青砖镶嵌,内为泥砖堆砌,三合土墙木结构,建造起这座具有客家围屋格局的家族大宅。“三合土即黄泥、石灰、沙子制成的材料,石料则从流溪河畔的江村码头用手推车运来。”

  在82岁老人陈汉基的引导下,记者参观了崇德堂内部格局。崇德堂是长湴族人的祠兼聚族而居的客家民宅,其中第一进、第二进的中心部分为祠。老人说,正厅是祖先遗像、节时祭祀、举行红白喜事的地方。

  上下厅间隔着一个天井,这正是客家建筑的特色之处。天井上方不盖瓦,在老一辈族人的回忆里,下雨的时候,天井上方雨水淅沥淅沥流下来,仿佛挂起四方水帘,流下来的水在铜钱型的排水口形成细细的溪流,别有一番趣味。

  说起崇德堂建造故事,陈耀雄告诉记者,300多年前,客家陈氏族人的祖先从梅州五华县迁移而来,在广州北部的水田定居,家族不断壮大富甲一方。陈氏祖先擅经商,经商有成后便筹建围屋。尽管墙面略显斑驳,屋顶也几经修葺,这座百年祖屋依然处处透露着大户人家的派头。“像这种抽木趟栊门,就是只有大户人家才有的。”

  记者注意到,十三根圆木横亘在厚重的趟栊门中,至今依然可以左右灵活推动,据说兼具防盗、通风作用,打开趟栊门才是侧门,内里又能。陈耀雄记得小时候上方还有防盗。高门大院,窗户却很少,且凡有窗户的无一不装上四根坚固的栏,也作防盗之用。偌大的祖屋里处处可见防盗设施,也可从侧面验证当年崇德堂一族财力之鼎盛。

  在正厅的一处天井两侧,各设有一个铜钱型设计的排水口,至今仍保留完好。据村里老人回忆,古时认为水为财,把排水口设计成铜钱造型,有聚财的寓意。“现在嘉禾均禾一带只有两处地方有铜钱印排水口了,其他的都没有保留下来。”一位村民说,从这个排水口也可以看得出当年陈氏家族的兴业与富裕。

  据悉,崇德堂的先辈有人外出做生意,在收获硕果后回乡建大宅,同时还在太和圩一带创立了广安祥、常丰及茂昌等商号,因此崇德堂又称“广安堂”。

  陈汉基老人告诉记者,围屋中心祠左右两侧建有30间起居室,多数房间的面积约19.8平方米,居室总面积约594平方米。鼎盛时,崇德堂住了90多口人,每到晚饭时分,家家户户在天井生炉,燃起炊火,飘出阵阵饭菜香味,孩子们在厅廊间追逐嬉戏,只听到大人一声声唤孩子“吃饭啦”。

  “小时候很喜欢在屋子里玩捉迷藏,每次有谁关起某扇门躲起来时,门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被伯公听到后就把我们揪出来,勾起指头敲我们的头顶。”

  这座围屋珍藏了太多客家族人的生活记忆。一位陈氏族人告诉记者,他在祖屋住了10余年,记得当时整座屋子住了六十余口人,十分热闹。每逢夏天,“金包银”结构的屋子倒还算凉快,但一间房住了五六口人还是显得逼仄,每个晴朗的晚上,大家会到屋子前方的空地上乘凉。偏厅中的公共澡间外还会排起长队,一些小男孩就直接在空地的井边打水冲凉。

  记者看到,崇德堂一厅四廊错落有致,每间房都安装了木门,“穿街过巷一点也不费工夫,小时候去我伯父家直接穿过走廊就可以到达的。”一位陈姓村民告诉记者,住在围屋时,可谓是日夜不闭户,族人之间联系密切,就连吃顿饭都可以举着一个碗吃遍整座大屋。

  “1958年起,慢慢有族人搬出,在周边寻地另起宅房居住,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搬空了。”陈耀雄说,随后围屋日渐冷清,大门上了一把锁,平时紧闭,将几代人的记忆也锁在这个大宅院里。

  “你看,这墙上还留有弹孔,后来用水泥修补过了。”陈熠敏指着外墙上的痕迹说。据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崇德堂了多次炮火的。“有一次日本鬼子从飞机上扔下,正好在崇德堂前面的空地上爆炸,飞来的弹片在围屋外墙上击出一个个子弹坑,所幸没有造成大的损毁。”后来崇德堂整修时,子弹坑大多被填平,目前也还能找到一两个留存的子弹坑。

  长湴村工作人员惋惜地回忆,围屋天井上方原本覆盖着牢固的,用于防御窃贼,后来被拆去炼钢铁,后续整修也未重装,天井上方一直空落落的。同样命运的还有趟栊门下方滑轨上的一块块小铜片。

  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崇德堂挺立依然,而接下来围屋的是强大无情的时间以及时间背后城市化的脚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崇德堂周围建起一座座新式楼房,如今,崇德堂于层层民房包围圈。

  随着陈氏族人陆陆续续搬离崇德堂,往日的热闹不复,现在的崇德堂冷冷清清,只有在村里族人举行节时祭祀、红白喜事时才有一些喧闹声。

  经过百年风雨,再精致的建筑也会有所破损。2001年,陈氏族人成立广安屋修缮筹委会,对其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后来,又有几次修修补补。陈汉基老人说,整个长湴村还有好几处客家围屋,崇德堂算得上是保存、最完整的了。

  如今,陈氏族人安排人员定期到祖屋清除杂草和青苔,做好日常。陈熠敏告诉记者,近年来,家族都有对崇德堂进行维修,不过,他也经常苦恼,现在越来越难找到匹配的瓦片等材料,要保持崇德堂的原貌有些难度。

  为了更加祖辈留下的这个大家园,陈氏族人还定下一个规矩,“永不出租。”陈耀雄说,有出租,就可能坏,“崇德堂是一份宝贵文化遗产。不好,就很容易被了。以后有再多钱,也无法这份文化遗产。”

  长湴位于嘉禾街道东北部,长红村东南侧边。因该处水田低洼、多淤泥沉积而取名长湴,现属长湴居委会管辖。长湴始建于清朝,因长湴陈氏开基祖陈文烈、文盛公携侄君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从长乐县横流渡大河背耀祖堂(今五华县安流镇龙中村耀祖堂)迁居此地而形成。

  2015年末,长湴有户籍人口2344人,本地居民多属客家人。长湴的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存5座。除了崇德堂外,还有怀德堂、大远堂、联义堂、仪福堂,大都是长湴陈姓族人的祠兼聚族而居的传统客家民居。梦见钞票